適得其所,讓木構造豐富建築樣貌

專訪主建築師 許浩銘

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
擊壤設計營造/木之家研究會成員

你相信木材可能是這個世紀最先進的建築材料嗎?這也象徵著人們從征服自然,轉向與自然共榮的生活態度。

身為「木之家研究會」發起人之一的許浩銘建築師,投入木構造建築推廣已近十年,他認為木構造能與鋼筋混凝土構造、鋼構造等工法相互為用,是現階段理想推動的方式。從學校教育著手,應讓學生得以知道建築有很多構法材料可混合應用,木構造也是其中很棒的選項之一,學生若能對材料優劣性質的理解更游刃有餘,也就能更輕鬆拿捏各種工法的使用比例與部位。

而從執業角度來說,若業界能清楚認知新式木構造具備便捷、輕盈、恆溫與耐久等優勢,就能找出合適設計手法且更有效的與業主溝通。許建築師說:「木構造要融入臺灣目前的建築環境,還需要一些時間發酵,但不是用強加的方式,需要『適得其所』的運用。」

回歸使用需求,納入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思考
談到萬大發電廠新辦公大樓建築的設計想法,許建築師笑著說:「在這個案子之前,事務所輸掉了一個山屋改造設計的競圖,當時團隊雖認真就地盤點問題,提出解套辦法,最終還是沒有拿到案子,團隊重新檢討如何讓木構更符合業主期待與實際需求,當要執行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新建案時,我們以更謙卑的態度,理解與尊重使用需求,也因應當地生態,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。」

許建築師表示萬大發電廠是他至今見過最美的基地,自然和人文景觀都有其魅力,所以提案時,首要強調的是讓建築不要過於巨大突兀。他們承接台電原定採用木構造的理念與基本設計,提出進一步的設計原則:

辦公室大樓 : 重塑外觀造型,精緻整體尺度
●維持山形屋頂,重新整理造型,讓外觀更俐落。後期設計調整將前方屋面再往下折,目的是希望搭配中庭內院,讓整體尺度更親和。
●大門處的調整為先是外廊,經過風除室,步入玄關和挑空區後,才進到辦公空間,拉長動線的序列感,讓人有節奏的體驗尺度變化,也讓空間的轉換更為和緩。

會議室 : 低調作風,展現木材特質優勢
●會議室簡潔且相對不高的外觀造型,與旁邊的日式宿舍可以有連結。也能凝鍊與會者在空間內的心境。
●屋面應用CLT(Cross Laminated Timber直交集成板)構造向外延伸5公尺多,沒有落柱支撐,只有兩面疊合出挑的版材,期待在空間中活動的人們可以感受原來透過木材特性,也能達到如此的俐落輕盈,別於RC的厚重或鋼構的桿件組合,CLT的版式構造具有截然不同的結構優勢。

景觀設計 : 距離的安排,成為感受建築的途徑
●水池的部署,是受到日本佐川美術館的啟發,水的主要功能是讓人從中庭走到會議空間時,能感受到場域的轉換。此外,中庭與建築之間特意規劃讓出距離,藉此建立量體的獨立性,建物也似乎有飄浮在水面上的效果。

往後,成為值得學習的案例
進一步問到萬大發電廠新辦公大樓的設計成績,許建築師謙虛回應:「這次在外觀和量體的控制是比較理想的,而空間設計的表現還是事務所一貫的原則──沒有因為木構造而改變,著重空間場域的塑造以及對於環境的協調性。」

許建築師談及本案最大的挑戰,就是以「全木構造」執行。最初的想法是「混構造」,地上一層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,地上二層以上採用木構造,後來與營造團隊反覆討論,進而決定採全木構造進行時,大家都十分擔心做不好會變成反例,壓力十分沈重,過程中戰戰兢兢,深怕踩錯一步,就毀掉這麼多前輩推動木構造建築的心血累積。最後在各方協力下總算順利完成,因為全木構造掌握的難度,團隊也看到空間內部尚有些細節可持續改善精進,從中學習成長許多。

總體而言,許建築師認為這個案子的價值在於不論是業主台電、建築設計、結構設計、機電設計或是營造施工等團隊,大家盡己所能來整合,坦誠落實成果,希望讓同業前輩、後進或一般民眾來看,皆能認同木構造建築的可能性與未來性,不足之處成為借鏡,好的地方則可切磋學習,對臺灣當代建築發展來說,就是很大的肯定與收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