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構建築刻畫的安居光景

專訪實式木造 創辦人 蔡有哲

建築的一個重要功能在於讓人們安居與生活,人人都需要在建築裡面開展生命、受教育、從事生產創作與休養生息。為了這樣的理念,我們認為木造建築,將有助於建構更好的生活品質。 ——— 實式木造

從藍圖規劃到木構造設計營建
創業的第四年,蔡有哲總監正式進入木構造領域。他原先從事都市規劃相關工作,主要為藍圖式的規劃任務,對於較細的建築材料或是營建工法相對陌生,他想要學一門看得到也摸得到的材料領域,因緣際會進入業界,學習到專業知識與營運,從中也摸索出自己適合發揮的方向。述說這一段往事的蔡總監,語調聽起來明亮而愉悅,從修復歷史木造建築到新建木構建築,對木構造的熱情至今已持續十多年。

提升認知、帶動需求,木構造有其發展潛力
當詢問現階段推廣臺灣木構造的困境,蔡總監說部分業界人士認為法規是限制,或是林業等相關產業鏈淪為夕陽產業等,種種因素造成發展阻力。他則認為因為多數人沒有住在木構造建築的想望或企圖,所以推動的難處還是回到「需求」問題。不過,以木構造建築的商業發展來看,還是有競爭力的。一來是臺灣在技術、材料或研究成果的國際接軌與交流是相當順暢,二來是木構造在材料與工法的組合搭配具有多元方案可供選擇,就市場面來說仍具優勢。

工程木材帶來的連結 : 提升機能品質與維持生態議題
請教蔡總監工程木材的問世,為木構造建築或環境帶來什麼改變?他進一步說明木構造與鋼筋混擬土或鋼構的建築工法不同,材料與林業的扣合度很高,需要相當的技術才能發揮木材特性。目前國際主流常使用的CLT,還有百年以上歷史的GLT,研發效益是透過技術提高木材性能、穩定品質。例如長蟲、變形與受潮等問題,工程木材在製造流程中,會一步一步把這些影響品質的缺點降低,甚至接近為零。

工程木材也是森林永續循環議題的潛在推力,因為要製造和擴大木材的使用,國家要將森林作為經濟作物,需有一套商業導向的完整辦法,也就是人工林場的經營,不論是砍樹、賣樹、種樹都有一套管理的專業,藉此邁向使用木材而不影響生態的目標。

水到渠成的契機 : 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新建案
蔡總監認為萬大發電廠新辦公大樓以「全木構造」營建,是出自於各方條件的合理與適用。執行過程符合專案流程、規範架構與法規正確性,在設計美學展現上,也算完整,對於參與其中的台電營建處、萬大發電廠、建築師、技師等團隊都是難得的經驗累積。

蔡總監特別分享數個可留意的建築特點

  • 建築外牆木材有別於常見的水平堆疊,而是採用垂直排列形式,營造團隊也特別將外牆材料進行極度乾燥,以「熱改質」處理程序來提升性能,增加穩定性與耐腐性。
  • 以木材作為遮陽板且第二層採用穩定性更好的 SWP版材。
  • 會議室建築屋頂施作採用CLT,以無樑柱的形式向外沿伸超過5公尺。
  • 辦公大樓2樓小陽台,可展現新式木構造解決建築露台的防水方案。
  • 辦公大樓2樓天花板可以看見GLT作為結構的設計張力。

蔡總監說明這次的成果若能讓大家對木構造建築既定印象改觀,理解木構造可以是提升生活品質,且對環境友善的建築形式,能啟發思考即是意義所在!而對於營造廠來說,能將專業建立在團隊認為有價值的事情,除了機會難得,也是莫大榮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