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場流動的生態饗宴

生態保育篇
萬大發電廠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資源,擁有豐富的森林、動植物與溪流生態,隨四季更迭、時序變換,廠區內的林相、造訪或棲息的動物以及植物的生長,都有不同的樣貌姿態。生態保育面向的環教課程規劃,除了能認識電廠區域生態與常見和特有的生物外,更希望參與者能進一步從廠區內種源保育的成果,理解域外保育、復育及物種多樣的重要性。
秋楓之後,迎來冬梅,再遇春櫻
從洞內宿舍到通往發電廠房的路上,座落著楓樹、梅樹以及櫻花樹,雖然萬大的氣候與濕度,比較難看見大片楓紅的景致,但楓樹林主要有青楓與楓香,環教體驗課程的參與者,能學習如何辨別樹種,了解其特色;梅花的花期為12月到1月之間,到3月底電廠會採收青梅,在4月時邀請周邊部落居民一起來製作梅醋、梅酒,促成電廠內特別的年度生活儀式;廠區內的道路兩旁種植的櫻花品種以山櫻花為主,花期多在1月到2月,盛開時形成美不勝收的桃紅隧道。
櫻花樹在3月到9月期間,會出現特有的保育類動物「霧社血斑天牛」,仔細觀察還可以在樹幹發現牠們蛀蝕的洞。
讓環境教育的種子發芽:臺灣大豆復育計畫
因「萬大發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水力發電計畫」進行環評現勘時,臺大的黃增泉教授發現特有原生種─臺灣大豆的蹤跡,萬大發電廠便積極投入臺灣大豆復育計畫,展開長期監測。直到2013年復育有成,與附近的學校、社區共同舉辦了成果展,使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被肯定,也造就電廠成為台電首座環境教育場域的契機。
萬大的自然萬物
萬大發電廠內的動植物種類多元,不同物種在不同時節天候活動,交織構成每一幅獨有的自然風景。可見到的保育鳥類有台灣藍鵲、赤腹山雀、青背山雀、白耳畫眉等12種。特有種植物有台灣肖楠、埔里杜鵑、台灣何首烏等等;特有種動物有台灣獼猴、面天樹蛙、台灣鳳蝶等等,而特別被關注、棲息在電廠右山脊排水廊道的「無尾葉鼻蝠」,數量估計有200至400隻,為全臺最大的洞穴群集之一。還有特有亞種的台灣野豬、台灣山羌以及其他眾多常見動植物,參與其中宛如體驗一場流動的生態饗宴,身心靈因接收自然萬物生命力而豐盈飽足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