霧社溪畔的地理環境與部落人文

水力發電之前,人們先是認知了山脈、溪流與森林的能量,才得以帶來光明與動力,促成生活運行與社會發展。

立足萬大,回望過去光景,同時傾聽源自山嶺、繞過林間的潺潺流水,她是故事的開場,也是故事的闡述者。

萬大發電廠坐落於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的霧社溪畔,群山環繞,擁有多樣的森林與溪流生態系,廠區周邊與萬大、親愛、松林、萬豐及霧社等部落為鄰,蘊含獨特且豐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資源。

台電於霧社溪興築水壩形成霧社水庫,利用水位落差,提供萬大發電廠進行水力發電,為濁水溪流域電力開發之樞紐,同時引萬大溪為川流式發電之水源,因此發電廠出水口處有「創獻光力.涇渭同功」一說。

緊繫地方生息、照亮城市榮景,
匯流於萬大發電廠的「源」動力。

霧社溪 | Wushe River
霧社溪為濁水溪最遠源流,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之間鞍部「武嶺」的南側,源頭處海拔高約3,200公尺,匯集西側合歡山往南連接霧社支稜東坡、北側合歡東峰與奇萊北峰稜線、東側奇萊連峰西坡等處的水源後,沿縱谷至廬山溫泉與春陽溫泉之間與塔羅灣溪匯流,至萬大附近與左股支流萬大溪合流,始稱濁水溪。

萬大溪 | Wanda River
萬大溪為濁水溪上游支流,本流長16.62公里,其流域東側由中央山脈、南側由干卓萬山、北側由能高山主峰與南峰間西伸的支脈所包圍。源頭為萬大南溪,發源於牧山北坡,先向東流,至摩即山西麓匯集發源自草山與萬東山的支流後,轉向流至奧萬大附近,再與發源自白石山西北坡的萬大北溪會合後,形成萬大溪。萬大北溪、萬大南溪集水區均多板岩,地質脆易崩落,溪水因而混濁,成為濁水溪「濁水」的主因之一。

「萬大」之名由日人而來,
泰雅族人稱 Plngawan。

萬大發電廠所在的親愛村,包含萬大群的「親愛」、「萬大」部落與賽德克群的「松林」三個部落。被歸類為澤敖利亞族的「萬大群」,是泰雅族當中人數非常稀少的一群,目前僅約100多人。

日治時代為興建霧社水庫進行水力發電,以安全因素將萬大群泰雅族人從舊址輾轉遷至現在的「親愛」部落,亦有部分族人北遷至現今萬大發電廠附近,另立「萬大」部落,而原居住於「玻拉瑤」舊部落的賽德克族則遷往濁水溪河谷左岸的「松林」部落。

目前,土生土長或是嫁到萬大部落居住的在地原民,也有服務於萬大發電廠的夥伴,他們質樸熱情,帶領來自非在地原民的台電人認識部落文化、融入環境,甚至愛上地方。不論來自哪裡,在萬大發電廠,就是一家人,工作任務上相互支援,達成共同目標;日常生活裡相互關照,刻畫彼此生命裡最難得的情誼。